專文推薦 多數人對班雅明不熟悉卻知道愛因斯坦,其實這兩人背景相似,皆是生於德國、經歷納粹時代的猶太知識份子,也都因為卓越的思想而影響後代甚巨。只是,他們命運大不同,愛因斯坦提早逃離、順利落腳到美國,而自由女神的火炬卻始終沒能在汪洋中為班雅明搭乘的船照亮。班雅明在逃往歐陸邊界上遭逢阻撓而身亡,至今他在西班牙邊境戲劇性的死因仍眾說紛紜,沒有異義的是:他是二十世紀的重要哲人之一。
這本由臺灣創作者張蓓瑜製作的繪本介紹了班雅明這段冒險逃命的經過,書中除了額外帶出當時暗中援救眾多受難者行經庇里牛斯山的重要角色,尤其在班雅明堅持隨身攜帶的「行李箱」上多所發揮。
由於二戰時期尚無電郵或雲端系統,納粹為了一網打盡和他們不同調的「異端邪說」,毫不手軟的剷除思想不正確的人,並燒毀他們的學說著作。當時幾位證人指出班雅明的行李箱裝的是他未完成的《拱廊計劃》書稿,對此,創作者也透過圖像敘事呈現巴黎拱廊商場的樣貌,突顯「哲人把他正在孕育的思想看得比自身生命還重要」的訊息。
一本小書同時要處理歷史與價值並不容易,但此書卻做到了,它的情節設計不但能讓小讀者建立歷史大事件的情境,也能在細微處加以思索,像是:一、集權暴政發生時,除了專制者,還有協助執行的施壓者、被迫害者、幫助被迫害者、冷眼旁觀者等角色,我們能否辨識這些角色又對他們看法如何?二、任何人都可能身陷暴政而失去言論自由跟人身安全。生命跟自由是否重要?若是,該如何預防暴政發生?三、若某天自己淪為受迫的難民,在逃命之際,除了身體,我們還想帶走什麼?什麼是至關重要的東西?
說來,這些問題訴諸的豈只是小讀者,它們是任何欲往公民社會走去的人,一路上都得反覆確認與校正的步履。
◎幸佳慧(兒童文學工作者)
專文推薦
和班雅明逃難 幾個月前,德國文學記者朋友寫信問候,告知德語書市上剛剛出版了一本名為《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的繪本,作者張蓓瑜是臺灣人,已有書評盛讚。臺灣作家很難打入德語書市,譯介狀況慘澹,但張蓓瑜以德文書寫、親自繪畫的繪本,直接在瑞士出版,很快受到矚目,並迅速賣出多國語言版權。如今,張蓓瑜親自把文字、畫作都翻譯成中文,《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終於在臺灣出版。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改編哲學家華特‧班雅明的真實逃難故事,以絢爛的彩畫、簡潔的文字,勾勒受納粹迫害的班雅明扛著沉重行李箱,翻山越嶺的逃難旅程。班雅明的逃難故事有邪惡納粹、哲學思考、政治迫害,受迫哲人最終自殺離世,沉重故事似乎不適兒童繪本。但張蓓瑜選了這個黑暗故事當做繪本素材,創作並無閃躲,納粹的軍服、舉手禮、暴行都入畫,只淡化了班雅明的自殺。
美國總統川普縱容極右派,大批史觀混亂的白人國族主義者大方揮舞納粹旗幟,加深美國種族對立。總是有人說,納粹是過去式,德國為何要花這麼大的力氣承擔希特勒的屠殺行徑、花大錢蓋紀念碑、把納粹歷史納入教育?在德國被全面禁止的納粹旗幟,如今卻在美國復活,可見歷史教育的潰敗,會喚醒極端主義。《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來得正是時候,孩子的歷史教育無需罩上瑰麗童話濾鏡,懂得納粹的殘暴,進而討論班雅明先生的哲學歷程、追求自由的勇氣,或許,臺灣孩子就不會公開穿著納粹軍服進行展演。民主、自由需要啟蒙,《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語氣柔軟,不說教,班雅明在繪本中如神祕的魔術師,非常討喜,讓孩子們在繽紛繪畫裡,與哲人一起帶著行李箱逃難。
張蓓瑜畫以班雅明的真實形象創作,亂髮、圓框眼鏡、小鬍鬚、胖身都是班雅明的真實樣貌,但造型多了點淘氣、神祕,沖淡了離散的焦慮與哀愁。行李箱的意象貫穿全本,引孩子發問,到底皮箱裡裝了什麼重要的東西,讓班雅明堅持隨身帶著?
這是張蓓瑜的第一本創作,可看出她的德國文學底子,筆觸洩漏人性關懷。畫邪惡的納粹,色彩、線條轉為剛硬,仍有節制,保有繪本的童趣想像空間,卻不失批判力道。
誰是班雅明?為何他要扛著皮箱逃難?納粹是什麼?自由是什麼?國家暴力是什麼?《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並不說教,沒有給「答案」,但文字、圖像都是啟發。納粹幽靈仍在,歧視仍囂張,請家長別避諱這段沉重歷史,和孩子一起閱讀班雅明,一起逃難,一起追尋自由。
◎陳思宏(旅德作家)
作者的話 2015年的夏天,我正著手準備我在插畫系的畢業作品,炎熱的午后,電視裡不斷重複播送難民前仆後繼逃往歐洲的畫面,歐盟國家的政治人物、媒體、民眾各持觀點,「是否應該提供難民庇護?接納多少難民?會不會造成社會問題?」頓時成為歐盟國家的全民話題。當下,我便決定以「逃難」為題材,創作兒童繪本,因為,我知道這個「議題」很快會成為歐洲小朋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聞裡的「難民」會成為他們的新同學、新鄰居,我希望能為孩童們構築一個能夠談論、思考這個生命經驗的文本場域。
正當我還在苦思該如何切入時,碰巧在德國現代文學博物館 (Museum of Modern Literature) 的展覽上看到一小段文字,描述受納粹迫害的哲學家華特‧班雅明在西班牙邊境逃亡失敗後,他隨身攜帶的那只皮箱竟然從此下落不明,成為歷史上的謎團。我立刻著迷了,開始搜羅史料,而這段德國最黑暗的歷史,竟諷刺地與當今難民的命運有如此多相似之處……對我而言,這個神祕的行李箱就像一個遺失了藏寶圖的寶藏般,你無法按圖索驥,但是,這正給了想像力所有的可能性,因為我們知道的如此少,關於那些無法用理性理解的不可承受之惡和荒謬,它卻說得如此多。
在故事中,我刻意省去了「納粹」、「猶太人」等等字眼,因為這本書想談的並不止於納粹極權,對於逃亡者遭受的苦難,我也沒有太多著墨,我用近乎寓言的方式處理這個故事,希望儘可能保持這本書的開放性,提供不同的閱讀可能。綜觀人類歷史,人們總是很容易找到一些理由去憎恨、排擠某個族群。但是,沒有誰生來就該被迫害、失去自由,迫害是如何發生的?當它發生時,其中有許多環節和角色,除了逃難者,還有施暴者、協助施暴者、沉默者、幫助者,哪些角色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如果我們成為了這個故事中的各個角色,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我們的皮箱裡裝的又會是什麼?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出版至今,我收到許多不同年齡層的讀者的迴響,從五歲的小讀者到七旬老先生,或讓我驚喜、或讓我溼了眼眶,也讓我很高興自己當時堅持完成了這個艱難的題材。如今,這本書也終於要用我最熟悉的語言,跟中文讀者見面了,希望它能在每個與它相遇的人心中引起些許的漣漪。生命,總是美好的。
張蓓瑜 2017年 9月於德國敏斯特